这两天在看 Robert A. Caro 的 Working,也找了纪录片 Turn Every Page 打算这两天闲暇时看。
惊诧于他的慢,The Power Broker: Robert Moses and the Fall of New York 写了 7 年,而 Lyndon Johnson 的一套传记,从 1976 年写到 2025 年(仍在撰写第五卷),累计已经写了 49 年。
NPR 2024 年采访描述他办公桌上摆着一台金属蓝的 Electra 210,纽约客还提到过手头“只剩十台”备用机——因为直到 2025 年,Caro 仍主要用 Smith-Corona Electra 210 打字机写作:
他先用长稿纸手写几稿,再把文字敲到打字机上反复修改;他刻意避免电脑带来的“过快”,认为慢速更能逼自己把句子和结构想透。
我也打算咬咬牙把这套书看一遍了。顺便建议你加入这个读书打卡——一次打卡,敲敲打卡配捐 1 元到腾讯公益。
这是敲敲打卡的一个公益项目:「一起打卡一起捐」。
初心简单——希望你坚持打卡,「敲敲成为更好的自己」,也顺便帮到别人。
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也给世界带去一份滋养。
每月我们都会做一次捐赠公示,这已经是我们和敲友一起坚持的第四个月。(项目缘起可以看这篇 Do Good Have Fun)
「一起打卡一起捐」的活动会持续到今年最后一天。
非常期待你能一起加入!
参加方式:
1. 扫码加入你感兴趣的打卡小组
2. 应用商店搜索「敲敲打卡」App,下载完成后你就在打卡小组里了。
关于 AI,一些可能的“非共识”
飞机上想到,随手记下。
- 不要忽视第二语言的学习(比如英语)。很多朋友认为,有了 AI 翻译,英语学习的性价比很低了,大量使用 AI 辅助阅读、辅助沟通就可以。我的观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换一种语言,也能换一种思维模式,这是巨大的内在优势。
- 不要忽视自己动手写作。很多人看过 AI 输出的文字,尤其是模仿大师作品风格的输出后,开始大量让 AI 代替自己写作和输出。我的观点是:写作的灵魂是思想,AI 可以辅助做脑力激荡、研究探索,但不要让它取代你思考——尤其是,慢慢地,它真的能替你思考,而你却可能失去思考的能力。
- 不要忽视提出正确的问题的能力和追问的能力。有人把 AI 当成搜索引擎,有问题了,问一两句就结束了。我的观点是:AI 就如顶级老师——有 AI 之前,我们身边其实就有很多各行各业的好老师,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会怎么找到他们,怎么提出正确的问题,怎么动手实践,怎么观察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怎么进一步追问,怎么把你遇到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能与行家深度沟通的一系列问题。
- 不要以为有了答案,就误以为自己看懂了,甚至就掌握了。很多人,问出问题后,只是粗浅地浏览答案,就当作自己理解了。甚至我自己,让 AI 做过的不少 Deep Research,我只是草草翻阅,甚至有些只看看结构。我的观点是:信息越垂手可得,信息的有效吸收反而越困难,要有耐心。
- 不要过度追逐新的 AI 产品。很多人生怕错过,生怕不懂 AI 会被时代淘汰,于是疯狂追新——很像猴子掰玉米,掰了一路,丢了一路。我的观点是,与其追新,不如盯着几个顶级产品,使用它们,融进工作流。寻找你工作中 AI 可以提供协助的环节,用得越多,效率越高。
最后说一句,要放轻松。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没有 AI 也没问题。AI 不能代替你在路边看到的小花,不能给你撸猫时的温暖和喵喵回应,更不能给你和家人孩子在一起时那种亲切微妙的连接感。